(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979年,一場大雨傾盆而下,沖刷了位于山東莒縣的陵陽河,原本在此進行考古挖掘的工作被迫暫停。未曾料到,恰恰是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5000多年前的歷史再見天日。
伴隨著雨水的沖刷,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M17中一組成套的釀酒器具露出了真容。出土的文物中,統(tǒng)計有大口尊、瀝酒漏缸、接酒盆、盛酒甕等實物,若放到現(xiàn)在類比一套完整的釀酒器具。這也是目前為止,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出現(xiàn)的成套釀酒用具。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器具:灰陶大酒尊(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在古代,釀酒一般在缸形器內(nèi)發(fā)酵,這種缸形器或叫大口尊。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M17中出土的大口尊系真砂粗質陶,通高50厘米,口徑43厘米,胎壁厚重。該器腹下部與腹上部顏色明顯不同,上腹部色深黑,下腹部灰中泛白,似乎與穴埋有關。古人釀酒常將缸形器全埋或半埋于穴中,目的在于保持發(fā)酵期間的恒溫狀態(tài)。
工作人員還發(fā)現(xiàn),釀酒器具灰陶大酒尊上還刻畫有圖案,也是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似乎在述說著一段遠古釀酒誕生的故事。
▲濾酒缸與接酒盆(日照博物館藏)
除了大口尊,出土的成套釀酒器具還包括“漏缸”,它的底部中間有大圓形鏤孔一個,孔徑10厘米,主要作用是濾酒,以便讓醞釀后的酒液與糟體分離。在這套釀酒器具中,與大口尊、瀝酒漏缸同時放置的還有盆和甕,它們就是接酒盆和盛酒甕了。
簡單的一套4樣工具,充分反映出5000多年前,中國谷物釀酒的工藝流程。
后來,相關工作人員對這些出土陶器進行微植物和微生物分析,鑒定出殘留物中與酒麹有關的微生物(包括霉菌和酵母細胞)的存在。這也充分證明,中國釀酒起源早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山東莒縣大陵河墓址出土的實物證實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谷物釀酒已經(jīng)十分成熟,為我國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